讀書會帶領老師特別強調,希望大家都咀嚼思量的幾段。


*研究父職的心理學家麥可˙蘭波提出父職角色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不同角色:
˙零到五歲幼年期,父親是不可或缺的第三者:孩子從依賴母親到開始往外探索,心理上需要離開母親而追求獨立個體感時,父親成為他「安全的第三者」,讓他可以沒有罪惡感地離開。


˙六到十二歲學齡期,父親是具權威象徵的角色典範。這階段的孩子正是學齡期,開始學習從他律轉換到自律。而父親則應該善用自己的權威感,來為家庭建立規範,並且以身作則來發揮影響力,孩子可以在內在建立道德心。這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時,為什麼媽媽管不了小孩時,會說:「等你爸爸回來,你就知道。」


˙十三歲到十八歲的青春期,父親成了兒子的競爭對手,女兒的第一次異性關係。
女兒喜歡跟父親親近,兒子則是較接近母親。然而,這階段的男孩,需要父親在身邊成為性別認同的楷模,卻又忍不住在認同之後進而競爭,發展出如同父親的男子氣概。而女兒則是在與父親的互動中,形成往後與異性相處的模式。


˙十九歲以後,父親在子女生命中扮演的是精神導師。子女成年以後,不論是職業選擇或生涯規劃,父親都願意給予建議,並且加以鼓勵,在亞洲社會甚至還會在資金或社會關係上給予進一步的支持。


根據蘭波在他編輯的《父親在孩子發展中的角色》一書緒論中所提出的理論,這每個階段的父親,都是一種存在,只是孩子的解讀不同罷了。(P.259)


*愛,是一個琅琅上口的字,幾乎是陳腔濫調了。
然而,佛洛姆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對於大眾文化中所共同憧憬的愛情故事,像莎士比亞的劇本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或是普契尼歌劇的《波西米亞人》或《蝴蝶夫人》等等,佛洛姆表示那是愛情的詛咒。對他而言,愛情從來沒有「海枯石爛,此情永不渝」這一回事,沒有「山盟海誓」的可能。
對佛洛姆來說,每個人活在這世界上,只要他在生活是有稍稍思考的,就會隨著生活而有所改變。當人生的想法有所改變時,對愛情的看法也會改變。在這樣的情況,「山盟海誓」怎麼可能存在?(p.264)


*對佛洛姆來說,「海誓山盟」只是將人的發展限制住了。真正的人生是活生生永不止息的,是不斷成長改變的。唯一的永恆,只有死亡。死亡才能停止一切改變,讓誓言所捍衛的一切果真永恆不變。因此,我們所憧憬的那些愛情故事,那些不違背說出口或沒說出口的誓約的愛情,無一不是以死亡為結束。羅密歐死了,蝴蝶夫人死了,卡門死了而軍官唐˙荷西被捕了,連鐵達尼號的傑克也死了。(p.264)


*我們喜歡一個人,應該會喜歡他/她未來的任何成長,任何改變。這也就是佛洛姆提出戀生欲(biophilia),bio是生命的、活生生的意思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真正活著的人是不可能不改變的。我們的想法不只是隨著生命而改變,甚至是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。(p.265)


*佛洛姆認為,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當作最優先照顧的對象。唯有自己的狀況安頓了,對別人的付出才會可能無所求。(p.267)
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˙
Monica後記:共讀,有時候是分享,有時候也可能是腦力激盪,同時,不管你喜不喜歡、同不同意別人的觀點,你都可以在這過程中發展屬於自己的思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