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AM_7227  
與你分享。
Monica【散文】一部電影《走出寂靜》的聯想 發表於2015-04-26更生日報˙四方文學
===============全文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早些時候,朋友推薦:《走出寂靜》是部好片。近日觀看,果然動人。
《走出寂靜》裡有很多場景都美如詩畫,讓人迷醉其中想要旅行;劇情說的則是一個住在德國某個小城的女孩「菈菈」的故事。菈菈由失聰的父母撫養,但她聰明伶俐口齒清晰,而且具有音樂天賦,可惜父親並不熱中在這方面栽培她。倒不是因為父親馬丁不愛她,而是菈菈的音樂稟賦和姑姑卡麗莎如出一轍,勾起父親生命中的憂傷陰影。
馬丁和卡麗莎原是對好兄妹,卻因馬丁的耳聾和各自的心結漸行漸遠。馬丁無法忍受父親在幼年無法接納他的不同,而對他精神和肢體的粗暴對待,心裡充滿忿憤;卡麗莎則始終認為母親偏心哥哥,因此不願和馬丁好好相處,終至於各走一方。
直到菈菈的音樂天賦嶄露,意外引發這個大家庭成員之間諸多衝突進而開啟和解之路。雖則歷經艱辛的磨合爭吵喧鬧劍拔弩張,菈菈終究走出父母無形中圈圍起來的那個無聲世界的寂靜綑綁,而勇敢地朝向自己喜愛的音樂追尋邁進;卡麗莎總算真實面對內心,學習用馬丁的語言~手語和他溝通,馬丁更鼓起勇氣走出封閉的自我,真心接納、支持女兒的音樂理想。
在影片最終圓滿的和解之前,有幾個橋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。
譬如,菈菈是否潛意識裡焦慮家庭那溫暖而寂靜的世界,只是她不自知,而周遭的人也不曾細膩的感知。因此她對媽媽腹中的胎兒說:「外面不是完全寂靜的」,並且在小嬰兒還小的時候,便著急地對嬰兒吹黑管,也許她想要知道,妹妹是否能聽得見?還好,瑪莉驚嚇大哭解了她的擔憂。
再者,馬丁、凱、瑪莉和菈菈是個相互依存度很高的家庭,也因此,當這個小家庭裡有個聲音不再如往常服從安靜時,原本的相守相護便翻轉成為一種束縛。就某種現實來說,很多時候我們在人生的關係經營上,也都容易陷入這種似是而非的糾葛。是而,媽媽凱對先生馬丁說:「用心聽,我們是聾子。」、「她是你的孩子,但她不屬於你。」並提醒他不要重蹈覆轍自己的命運,要接受孩子「原來的樣子」。對於影片外的我們來說,不啻是醍醐灌頂,猶如時人經常提起的紀伯倫先知《孩子》裡的叮嚀:
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
他們是生命本身充滿渴慕的兒女
他們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
但他們不屬於你
你可以給他們愛
但不是你的思想
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…」
而當菈菈在學校遭受排擠,音樂老師適時的鼓勵:「烏鴉群集飛,老鷹卻獨占鰲頭。」則讓人感到窩心不已。誠然,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,原生家庭之外,漫長的學習旅程所遇見的每個老師,都可能是影響孩子理解世界看待自己的貴人。
此外,菈菈嚮往音樂的遼闊天空,卻和所有少男少女一樣無可免的產生徬徨。那時候,她聽到這樣的一句話:「聆聽妳心中的樂曲」,不正是許多聖哲先進所說所勉的,每個人都應該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」,從而找到自己的道路。
《走出寂靜》,就像很多經典好片,既像一首餘音繞樑的歌,更像是一則偈語,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提取一些什麼滋養。而我的體會是,表面上,那是一段段的出走,和離開;實則,那正是生命內在一步步的鬆綁,回歸。※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走出寂靜,從電影思考人生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